由市民政局起草的《北京市街道辦條例(草案送審稿)》日前在首都之窗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建立群眾訴求接訴即辦的常態化制度,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已設立的街道辦不符合規定的,區政府應提出調整方案報市政府批準,職責清單外事項不得向街道社區“甩鍋”,區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不配合街道辦工作或被處分,編制要向街道傾斜,保障街道工作人員年收入高于市、區同級別人員等。
同時發布的關于《北京市街道辦條例(草案送審稿)》的說明中提到,目前,本市設立街道辦152個,其中中心城區101個、遠郊區51個。街道具體承擔111項具體職責。由于歷史和區位原因,各街道規模和人口差異較大,最大的街道轄區面積81平方公里,最小的僅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從1萬到20萬不等,街道內一般設置20多個科室,人員編制從20余人到100余人不等。
說明提到,長期以來,存在街道和職能部門職責清單不明確、街道職責和權力不匹配、街道綜合執法權和對部門派駐機構統籌協調和工作監督缺乏制度保障等體制機制性問題,嚴重影響了街道辦職能作用的發揮。日前面世的《條例》分為七章,包括總則、機構與職責、公共服務、城市管理、社會治理、保障與監督、附則,共56條。《條例》提到,立法目的是為了規范和保障街道辦依法履職,推進首都超大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宗旨是建立群眾訴求接訴即辦的常態化制度,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按照規定,街道辦是區政府的派出機關。街道辦的設立、撤銷、更名、駐地遷移、管轄范圍的確定和變更,由區政府提出,報市政府批準。市政府應當根據地域面積、人口規模、人文歷史、街區功能、居民認同等因素,遵循規模適度、管理科學、服務高效的原則,擬訂街道辦設立標準。已設立的街道辦,不符合這些規定的,區政府應當提出調整方案,報市政府批準。
亮點
職責清單外事項
不得向街道、社區“甩鍋”
《條例》提出,按照“大部制”“扁平化”的思路,街道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黨群工作、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平安建設、社區建設、綜合保障等內設機構,組建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機構,依法申請設立事業單位,開展政務服務、市民活動、訴求處置等工作。除機構編制專項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外,政府職能部門不得要求街道、社區對口設立機構或者加掛牌子。
《條例》還規定,市政府應當制定、公布街道辦職責清單,未經市政府審核批準,清單以外的事項不得交由街道辦辦理。經審核批準,街道辦辦理職責清單之外的事項時,上級職能部門應當提供必要的人員、經費、技術等保障。此外,政府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不得將社區工作職責以外的事項交由社區辦理。
區政府部門工作人員
不配合街道工作或被處分
為進一步理順街道辦與職能部門的關系,《條例》提到,區政府職能部門設在街道的派出機構實行屬地管理。街道辦統籌協調和考核督辦涉及多個職能部門的綜合性事項實施,對職能部門派出機構工作考核和人事任免提出意見和建議,自主支配和統籌管理區職能部門下沉的各類人員和資金,參與轄區設施規劃編制、建設和驗收。
行政執法方面,市政府統一制定綜合行政執法賦權清單。公安、消防、市場監管等實行派駐體制的執法機構應當聽從街道辦的統一組織協調,參加街道辦組織的綜合執法活動。
區政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配合街道辦工作,不服從街道辦日常管理和指揮調度的,情節較重的,依法予以行政處分。(記者李澤偉 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