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態環境局12月7日召開發布會,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改革舉措及成果。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前11個月,全市PM2.5濃度降至52微克/立方米,創下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研究室主任張峰介紹,2017年,全市PM2.5濃度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4.8%,圓滿完成國家大氣污染治理第一階段任務。2018年前11個月,全市PM2.5濃度又下降到52微克/立方米,為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完成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升級,通過覆蓋各區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高密度PM2.5小微監測網絡,以及覆蓋各街鄉鎮的粗顆粒物監測網絡,實時監測空氣質量。通過量化數據,推動污染治理更加精細化。同時,北京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和成效得到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肯定,為全球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創造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對于治理燃煤污染,北京市不斷改革創新,出臺并綜合運用補貼、峰谷電價、提高收費標準、嚴格排放標準、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等政策,實施關停電廠燃煤機組、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淘汰小煤爐、治理民用散煤等一系列舉措,大力壓減燃煤。全市燃煤總量已由2012年的2270萬噸壓減到500萬噸以內,基本實現了全市平原地區“無煤化”。與燃煤直接相關的二氧化硫濃度,從1998年的12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8微克/立方米,首次降至個位數,在北方采暖城市中最低,與南方非采暖城市相當,基本接近國際先進城市水平。
此外,應對機動車污染,北京市創新性地提出“公轉鐵”,也就是公路運輸轉鐵路運輸,這已成為機動車污染防治措施中的“治本”之策。早在2011年,原北京市延慶縣環保局等部門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每天有6000輛至7000輛大貨車途經北京,嚴重影響北京市空氣質量和交通安全。隨后,在2015年北京市“兩會”及2016年全國政協會議農工民主黨以黨派提案形式提出“公轉鐵”建議,經國務院有關部門采納并在更大范圍調研后,積極推動實施。
2017年10月起,由延慶區進京的6軸及以上重型貨車,由日均6000輛左右減少至3000輛左右,環比減少50%,同比減少60%,且10月以后數量保持穩定。保守估算,過境大貨車在北京境內一年排放的氮氧化物,相當于北京本地208萬輛國五標準小汽車的排放量。如果再考慮從大興、房山進京到新發地市場,從密云、懷柔等進京到首都機場等大貨車排放污染物,也就意味著,即使北京全市每天實行小汽車“單雙號限行”措施,也不能抵消過境貨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公轉鐵”措施的實施,其環境效益可觀。(記者: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