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區物業要引進專業垃圾收運公司
自家剩菜打包好扔進小區的廚余垃圾箱,反倒被保潔人員掏出來跟普通垃圾混在了一起,理由是“分好了也沒人來拉走”。這是住在宋家莊家園小區的鄭女士近日遇到的怪事。
記者調查發現,試行多年的小區垃圾分類,因為管理和配套跟不上等原因變成了空口號。北京市住建委近日專門下發《關于加強物業管理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通知》,要求物業公司擔起責任,加強小區垃圾分類管理,并與專業垃圾收運單位簽訂服務合同。
目前,小區里的分類垃圾箱顏色不一,一般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也有的小區是“四分法”: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鄭女士居住的宋家莊家園三區4號樓外,16個垃圾桶中有4個廚余垃圾桶,都是空的;剩下的全都是灰色的其它垃圾桶。可這些灰色垃圾桶里,不僅有易拉罐等可回收物,還混雜著剩菜剩飯、菜葉、水果皮。附近居民說,前陣子小區垃圾還有分類,現在都不分類了,都籠統地裝入大車拉走。
政馨園小區里也一樣。小區5號樓外掛著幾米長的垃圾分類提示牌,上面標注著垃圾需要分成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三類。但提示牌下排了9個垃圾桶,其中8個都是其它垃圾桶,只有1個是可回收垃圾桶,卻不見“廚余垃圾”桶。
這些可回收垃圾桶里也夾雜著菜葉、剩飯。該小區的物業人員稱:“不用管我們的桶是什么樣,愿意分類就分,不愿意分就不分,絕大部分居民都是直接往里頭扔!保潔會進行整理,塑料瓶、紙盒會先挑出來。”
垃圾分類不僅僅需要分類投放,還需要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在小區層面,頂多能實現垃圾分類投放。一些小區即使把垃圾都分類好,環衛企業來收垃圾的時候,又會把垃圾混在一起,并沒有實現分類收集和運輸,這成為目前社區垃圾分類意愿低下的重要原因。
住建委下發的 《通知》要求,各區房管部門配合城市管理部門,督促物業企業按標準、按規定做好垃圾分類;另一方面,物業企業負責本物業管理區域內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并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提高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引導業主或居民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
記者注意到,對于垃圾分類設施不足和配套體系不健全等問題,該《通知》明確:生活垃圾收集容器要確保完好和整潔,若出現破損、丟失或數量不足的,應及時維修和補設;物業服務企業須與具有資質的垃圾收運單位簽訂相關垃圾的收集運輸服務合同。
本市一家知名物業公司負責人直言,分類處理垃圾的成本相對較高,比如該公司簽約的垃圾清運企業清理廚余垃圾的費用是120元/桶(不含補貼),清理其它垃圾則是15元/桶。“分類成本也是影響物業公司是否積極推進垃圾分類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物業費難收難漲的情況下。”他表示。
設施和配套體系的健全之外,老百姓的居民意識又該如何提升?上述物業企業負責人建議,可以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垃圾分類舉措,比如讓居民每天投放不同類的垃圾,養成分類習慣。
另據了解,北京相關部門將采取有效措施,讓專業清運隊伍實現垃圾分類后的分類運輸,并與環衛部門的分類運輸體系銜接,解決垃圾混裝混運的痛點。在提升居民分類意識方面,本市也會嘗試建立有利于垃圾分類的價格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記者曹政 實習生連燕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