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5日消息(記者 龐婷)清晨,天邊剛透出淡淡的晨曦,草原的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花草交織的清新氣息,一場不期而遇的細雨悄然降臨,給這片大地披上了一層朦朧的紗衣。早上4點,在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夢鄉時,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喇嘛地村的硬果番茄大棚里,到處都是農戶忙碌的身影,采摘、稱重、裝箱……大約兩小時后,臨時搭建的大棚里就堆滿了新鮮的硬果番茄,等候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選購。其中,三分之一的番茄會送往北京。

內蒙古硬果番茄進入北京市場

7月底到9月底正是硬果番茄采摘、上市的時間。每年這段時間,喇嘛地村的孟麗萍都要比以往起得更早一些。10年前,孟麗萍來到大棚做起了包裝番茄的工作,天亮前農戶會把當天需要包裝的番茄采摘好,到了6點,孟麗萍就開始給番茄裝箱,“手快的話一上午能裝100多筐,賺200元不是問題。”

工人將剛剛采摘的硬果番茄裝箱(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2006年,王爺府鎮開始種植硬果番茄。10余年來,該鎮已經發展成為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硬果番茄種植基地。在2016年全國硬果番茄網絡評選中,王爺府鎮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番茄之鄉”。截至目前,全鎮集中建設喇嘛地村等10個千畝以上硬果番茄種植園,覆蓋全鎮24個村中的23個村,冷棚總面積達2.5萬畝。

地處北緯41°農產品黃金品質生產帶的喀喇沁旗,擁有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強、微量元素豐富、酸堿度適宜等優勢條件,是種植番茄的絕佳地點之一。這些自然條件和生產環境,讓喀喇沁旗的番茄具有果形周正、果面圓滑、酸甜適中、耐儲性強等特點。

采摘番茄(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王爺府鎮黨委書記周亞輝介紹,截至目前,全鎮年產番茄32萬噸,直接產值13億元,畝均收益在1.5萬元以上。番茄主要銷往北京、上海等城市。采收季節,能帶動周邊3000人就業,輻射全旗上萬人就業,輻射周邊經濟效益3億元。“一到番茄采摘的季節,大家都知道喇嘛村缺人手,不止王爺府鎮的村民,周邊好多鄉鎮的村民都會過來務工。”孟麗萍說。

2011年,新一輪京蒙對口幫扶協作啟動以來,北京市為喀喇沁旗提供幫扶資金2.32億元、西城區提供幫扶資金1.21億元,其中約1300萬元直接用于發展硬果番茄產業。

而北京巨大的市場需求也為王爺府鎮的番茄提供了廣闊的銷售渠道,北京人口眾多,對新鮮、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量巨大。王爺府鎮的硬果番茄憑借其優良的品質,成功打進北京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與此同時,北京的一些企業積極與王爺府鎮合作,投資建設現代化種植基地和冷鏈物流設施,進一步提升硬果番茄的產業規模和競爭力。

如今,在北京不少商超及農副產品市場,都能看到喀喇沁旗硬果番茄的身影,小番茄成為連接京蒙兩地情感與協作發展的橋梁。

北京企業助力“番茄之鄉”產業升級

從資金支持到產業扶持,從“單向幫扶”到“雙向奔赴”,隨著京蒙協作邁入“2.0時代”,北京不少企業選擇落地內蒙古發展,助力當地特色產業升級。在距離喇嘛地村70余公里外的錦山鎮,坐落著一座3000平方米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赤峰宏福現代農業產業園。

進入產業園前,要先經過三次“消毒”,過三道閘口,洗三次手,連鞋底也要清理一番,為的是保障番茄健康生長。

玻璃溫室內小番茄長勢喜人(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步入園區,兩側巨大的智能連棟玻璃溫室內,一串串“宏福柿”小番茄長勢正好,偶有工人站在升降車上穿梭在其間疏花、打葉。這種像葡萄一樣的串狀小番茄是宏福集團選種的無限生長型番茄,采用無土栽培,生長期可持續10至12個月,能基本實現全年周期性生產,頭茬番茄將在8月10日左右上市。

一排排現代化大棚“拔地而起”(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2022年,北京宏福集團緊隨“京蒙協作”部署,在錦山鎮龍山村投資建設赤峰宏福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定位為集現代農業、休閑體驗、溫泉康養等功能于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目前,一期項目中,10萬平方米智能連棟玻璃溫室已投入使用。

“我們引進北京的設施農業龍頭企業,采用高標準的車間化生產,讓番茄生長遠離病害,連工人都要換上專門的工作服才能進去工作。”喀喇沁旗錦山鎮黨委書記王永太介紹。

高標準連棟溫室(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除了少部分基礎工作需要人工操作外,產業園已基本實現智慧化管理。”赤峰宏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介紹,溫室內采用的智能環控系統,可以針對溫室內采集到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以及室外的溫濕度、風速等變化,對溫室內的各類硬件做相應的調控,來保證溫室內的溫度適應番茄的生長需求。“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番茄,品質和產量都遠超普通方式種植的番茄。”

溫室里的“宏福柿”即將迎來上市期(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產業園的“宏福柿”上市后,主要銷往北京的山姆、盒馬等大型商超,從選品到包裝都要經過嚴格甄選,才會進入北京市民的“菜籃子”。“我們的番茄1斤賣30元,1平方米能產40斤,1平方米的產值就是1200元,1畝地的產值大約為80萬元。”王永太算了一筆賬,10萬平方米大約是150畝地,大約需要100名工人勞作,人均可增收5萬元。等到首期項目全部投產,大約可以安置本地300名勞動力就業。項目還發放土地流轉費6600萬元,受益人口1730人,人均增收3.8萬元,建設期也帶動了當地約150名群眾務工就業,人均年增收7.5萬元。

“我們希望借助北京宏福集團的市場優勢和品牌效應,推動以‘宏福柿’品牌為首的喀喇沁旗優質綠色農產品進軍首都市場,助力鄉村振興。”王永太說。

2024年,在喀喇沁旗投入的京蒙幫扶資金達5407萬元,實施項目14個,目前已全部開工。京蒙協作下,一個個項目在蒙古大地落地開花,一群群百姓穩步增收,北京各項優勢資源在這里生根發芽,孕育出新的生機,兩地正攜手邁向更廣闊的未來。

編輯:王進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