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2月29日電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人造太陽”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建成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以激酶為靶點的全細胞篩選庫……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作為全國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四大科研領域,今年以來取得多項國際前沿的重大科技成果。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去年初獲得國家批復建設,規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建成代表國家水平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今年以來,該中心在信息領域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制備的世界紀錄。在建的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開展未來網絡體系架構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在環境感知信息的認知計算、自主駕駛車輛的決策控制等3個層次上取得重要突破。
在能源領域,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大科學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重大突破,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物理條件。
在健康領域,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以激酶為靶點的全細胞篩選庫,涵蓋了絕大多數已知人類癌癥激酶靶點以及致病性突變。自主研發的針對陽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化藥1類創新靶向藥物HYML-122,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在環境領域,自主研制的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等3臺載荷隨高分五號衛星成功發射,使我國首次觀測獲取了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濃度分布圖,將為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提供有力科學數據支撐。
近期,國家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據了解,該中心還有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正在預研,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創新體系基礎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