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已經進入創新發展的最好時期。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安徽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實力必將顯著加強。”諾爾·懷特是國際著名礦床學家和礦床勘探學家,2010年以來,他每年都會抽出130天時間扎根江淮大地,親眼見證了安徽這片創新熱土的飛速巨變。
對于安徽這個創新底蘊深厚的省份來說,今年無疑是厚積薄發的一年。年初,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獲批,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后,第二個獲批的城市,標志著安徽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全國創新版圖中占據重要地位。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成為原始創新和重大產業關鍵技術突破的源頭,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基礎平臺。” “科學中心”的核心目標是圍繞國家使命,通過突破重大科學原理和核心前沿科技,提升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
其實,這不是科技創新國家戰略第一次在安徽落子布局,安徽是中國首批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4個試點省(市)之一,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讓安徽成為創新平臺的重地。
“國家級”創新平臺對安徽的青睞有加,源于安徽科技底子和基礎雄厚,在人才和技術方面優勢明顯。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安徽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等109所高等院校,各類科研機構4000多家,專業技術人才300多萬。擁有“同步輻射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3個大科學裝置的合肥,是全國除北京之外大科學裝置最密集的城市。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2013年曾專門來皖,參觀有著“人造太陽”之稱的托卡馬克裝置。這座寄托了人類未來能源希望的實驗裝置,是國際首個、國內唯一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將讓人類擁有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除了具有強大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地處國家中部地區、長江經濟腹地,也讓安徽技術及產業轉化的市場空間十分廣闊。
砥礪前行,未來可期。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揭牌,我省創新發展也將踏上新征程。根據“科學中心”建設藍圖,我省將著力打造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超導核聚變中心、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聯合微電子中心、離子醫學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創新平臺、大基因中心“七大平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框架體系,初步建立功效運行的體制機制,為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