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塑料做的“救生圈”
據安徽商報訊 夏季高溫催生了泳池熱,不過日前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探訪省城周邊泳池發現,一些室外游泳池配備的救生圈是“假牙”、深淺水區無明顯警示標志,更令人擔憂的是,游泳場館的救生員沒有足額配備。在明知記者沒有證件的情況下,有單位仍不拒絕記者面試泳池救生員崗位。
[實探]
深淺水區沒有明顯警示標志
位于長江東大街的紫云府小區前幾天剛剛對外開放,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游泳。從上周末起,工作人員小鄭就感到人滿為患帶來的壓力,“泳池的人跟下餃子一樣,教練和救生員有些忙不過來,我們工作人員也得在池邊站著監護消費者的安全。”
如此熱鬧戲水的場景,在7月9日晚再次顯現。當日19時,記者在該小區泳池邊探訪發現,泳池里已經有近五十人下池游泳,絕大多數是兒童,不少家長都在岸邊盯著自己的孩子。一同注視池內人員安全的,還有岸邊的兩名救生員。記者留意到,兩人沒有穿專業的救生衣,但配備了口哨。
鄭先生說,“泳池也分深淺水區,淺一些的有0.8米、1米的,深一些的有1.6米的。”不過,該泳池的深淺水區卻沒有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 0.8米和1.6米的“分界線”僅用高出泳池水面一米多的彩旗繩阻隔,一些在池中“玩嗨了”的孩子無暇注意到分界線,有家長認為,應該把深淺水位標志設置得再明顯一些,在下水前就讓家長和孩子充分了解深淺水區的位置。
探訪中,記者還發現該泳池邊懸掛的兩個橘紅色的救生圈是“假牙”,摸上去是硬塑料制成的。“池邊懸掛的救生圈就是應付檢查的,用這個救人還不得把人砸傷?”鄭先生告訴記者。
-提醒
選擇游泳場可“聞”衛生狀況
合肥市衛生計生綜合執法監督所相關工作人員提醒市民,選擇游泳場所,應首先看該游泳場所證照是否齊全,并查看其水質情況量化等級,等級越高整體衛生狀況越好。進場后,先看浸腳消毒池、強制通過式淋浴裝置等衛生設施是否齊全,更衣室地面、墻面等是否清潔衛生。其次,要通過觀察池水是否清澈透明、水面有無顆粒漂浮、池底有無沉淀,以及池水是否能聞到淡淡的氯氣味道等辦法判斷水質是否良好。
遇溺水救援需靠心肺復蘇
眼下正值高溫酷暑天氣,也是溺水的高發季節,一旦發現溺水者,怎么做才是快速有效的施救方法?“發生溺水時,其實有一個施救誤區,就是施救者把溺水者救上岸后,會按壓溺水者腹部或把其頭朝下‘控水’。 ”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管建國提醒,這種方法不可取,一旦發生溺水,正確方法是在第一時間撥打120的,同時為溺水者打開氣道進行心肺復蘇。對于心跳呼吸停止的溺水者來說,心肺復蘇是唯一有效的急救措施。
[調查]
教練帶太多學員存安全隱患
紫云府游泳池由省城一家體育運動公司承包經營,該公司張姓教練介紹,“我們針對兒童普遍的是10人制小班教學,學費是900元,一對一教學模式也有,學費2200元。”作為紫云府唯一一名教練員,張教練稱自己已獲得了社會體育指導員(游泳)證。
一個教練要教10名學生游泳,時不時還要與外來散客共處一池,安全性如何保證?張教練稱,“紫云府泳池幾年前開班就是這樣過來的,只要講課時仔細一些,孩子們會沒事的。”
走訪中,記者發現省城多個小區的游泳館培訓班針對7歲以下學員的初學班,一個教練每班最多可帶10人。僅有一家小區泳池的教練員高峰期同時帶了14名孩子學游泳。
曾做過游泳教練的業內人士方先生向記者透露,暑期是兒童學習游泳的旺季,一個教練帶十幾個甚至更多孩子學習游泳的現象在各家游泳館都非常普遍。“教練多帶些孩子可以多拿提成,場館也能節約成本。”方先生介紹,不過這樣就存在一個安全問題:一個教練帶十幾個孩子還要照顧外來顧客的安全,難免顧不過來,肯定存在安全隱患。
無證也可以應聘泳池救生員
國家體育總局下發的《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游泳場所)》規定,水面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下的人工游泳池,至少配備固定水上救生員2人,水面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內增加1人的比例配備固定水上救生員。“游泳場館不允許聘用不具備資質的人員擔任救生員,救生員要接受過專業培訓,必須持證上崗。”省體育局田徑游泳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國家早已經對游泳池的救生設施和救生人員作出規范,體育部門要求游泳場所都要執行。“現在合肥游泳館這么多,尤其是在夏季,游泳生意這么好,肯定會需要更多的救生員。”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游泳池是否按規定配備有證救生員,很難說。7月9日,安徽商報記者求職各大游泳池的救生員,有游泳場館的工作人員在明知記者沒有救生員證的情況下,仍然表示記者可以去面試。
編輯:
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