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純的“投親靠友”,到說走就走的境內外旅游;從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到時速數百公里的高鐵、飛機;從條件簡陋的招待所、小旅館,到舒適溫馨、提供高品質服務的四星五星級酒店……改革開放40年間,旅游從一項奢侈的消費,逐漸飛入了尋常百姓家,“詩與遠方”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觸手可及。
40年前,邵珍華還在上初中,雖然有不少親友在外地,但因家中姐弟多,并沒有機會跟著父母走親訪友。“上初中之前,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張公山公園。我記得有一年年初一,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四個在張公山公園湖邊排隊劃船。過年,人特別多,那時候的小吃糖醋蘿卜一分錢一片,我們排隊的時候,央求著母親一人買了一片。”邵珍華回憶道,上了中學,因為個頭高,她加入了校籃球隊。初三時跟著校籃球隊的老師去鳳陽參加比賽。這是邵珍華長這么大第一次離開家門,沒想到比賽結束后,老師還組織隊員們參觀了明皇陵,這讓年少的邵珍華欣喜不已。
1981年,邵珍華畢業了,通過考試,她進入了安徽省第三紡織廠。因為有籃球特長,被選進了廠籃球隊。“那時候廠里特別重視籃球這項體育運動,1983年春節的時候,我們廠籃球隊代表安徽省紡織系統參加了全國紡織系統職工籃球賽,去了哈爾濱。這是我上班后,去的最遠的城市。”那年,20歲的邵珍華在哈爾濱待了六天。在動身前,母親聽說哈爾濱特別冷,特意為她的行李裝了兩件厚棉衣。
當年從蚌埠到哈爾濱還是綠皮火車,因為沒有座位,邵珍華便將隨身衣物鋪在了座位底下,沒有暖氣,她睡覺時便將厚衣服全穿在了身上,就這樣在火車上待了幾十個小時。到了哈爾濱,接站的工作人員將她們安排到了哈爾濱工程學院的學生宿舍。其間,正巧趕上了冰燈會,這讓邵珍華異常興奮。“整個哈爾濱都被冰雪覆蓋了,冰燈會上有冰做的小人兒、小兔子,還有冰做的滑滑梯,可漂亮了,燈會上賣的冰糖葫蘆2毛一串,一串八個,一口咬下去像冰渣渣一樣,酸得牙都倒了。那時候的相機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拍照要用膠卷,拍壞了不能刪除,所以留影是件特別嚴肅認真的事情。我們都是選擇地標性的景點,最好是有刻字的地點作為背景,擺好了姿勢才開拍……”提起在哈爾濱游玩的日子,邵珍華像是一下子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各種場景一股腦兒涌了出來。
因為比賽,邵珍華又跟隨著廠籃球隊來到了北京。天安門、天壇、長城、王府井大街……雖然只有三天的時間,邵珍華和隊友還是將北京的重要景點跑了一遍,“幸虧我們是籃球隊的,體能好,要不然這么短時間肯定走不完這些地方。”邵珍華笑著說,那時候出去一趟不容易,家里的親朋好友特別羨慕自己有這樣一份工作,可以到處走走轉轉。她記得從北京回來時,還給母親帶了松子,因為不是像現在開口的,需要靠牙齒咬開,母親還埋怨自己花錢買了這么些費事的零嘴。現在的條件越來越好,境內外旅游也是說走就走。2013年退休后,邵珍華和老伴跟團去過香港,到過日本和韓國,每年都要出去旅游四五次,每次回來都會給家人捎點當地特產。“孩子們也勸我們別帶這么多東西,現在網絡這么發達,再遠的特產都能從網上買得到,但我們出去總也要買些零零碎碎的,做個紀念。”
編輯:
趙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