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些家長有過孩子“胳膊脫臼”的經歷,但還有些家長對孩子“胳膊脫臼”只是一知半解。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胳膊脫臼”?如果孩子“胳膊脫臼”應該注意些什么?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孩子胳膊脫臼指的并不是腕關節、肩關節等部位的脫臼,而是組成肘關節的一小部分骨頭出現脫臼,這種脫臼在醫學上稱為橈骨小頭半脫位。由于兒童橈骨頭未發育成熟、環狀韌帶松弛,當受到過猛的外力牽拉兒童胳膊或者自己玩耍不慎時,就容易造成橈骨小頭半脫位。
孩子往往在脫位后表現為哭鬧、拒絕使用患肢等,以及肘部呈伸直狀態,不敢上舉等。家長對孩子的身體應密切關注,因為孩子脫位時肘部有壓痛但無明顯腫脹,容易被家長忽視。
發現該孩子脫位后應及時來院就診并行手法復位。如果孩子脫位后有明顯腫脹,需先行檢查骨軟骨是否損傷,不可盲目復位而加重傷情,手法復位較為簡單且無需麻醉,雖然會伴有輕微疼痛,但其效果卻是立竿見影,復位后,無需多時孩子的患肢就可再次上舉。
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復位成功的標準是患肢再次上舉,但這一點在診室里往往實現較難。因為患兒復位后對醫師和診室會產生懼怕,所以往往需要家長在診室外積極誘導,確認復位成功后再離院。
2、一般復位后不需要特別固定,但由于孩子的患肢尚處于恢復期,所以家長在給孩子穿衣服時動作一定要輕柔,避免患兒在復位后再次發生脫位。
3、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小心注意,避免孩子再次或多次發生脫位以致形成習慣性脫位。如果孩子出現習慣性脫位,也大可不必過于擔心,等到小孩七、八歲后橈骨頭和環狀韌帶逐漸發育完全,絕大部分都不會再發生脫位,只有極個別的患兒需行臨床干預。(居宇峰)
本文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醫療健康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