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歲的陳叔前陣子因為肺炎住進了醫院,病愈后,陳叔的愛人覺得他身體虛弱了很多,到處打聽給老伴調理進補的方法。有朋友教她燉高麗參,有人給她推薦冬蟲草,也有人說大病后切忌大補,清淡飲食就可以了。面對五花八門的建議,陳叔的愛人無所適從。
中醫認為,生病就是正氣與邪氣作斗爭的過程。病后,人體正氣多少會有損傷,“如果正氣損傷不明顯,是不需要補的。說是補,還不如說是調養,調養有攻有守、有瀉有補,不要一聽說補就以為得吃‘人參、蟲草’”。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副主任中醫師唐梁介紹說。
規律之一:病后調養不一定是吃補品
唐梁介紹,外感發熱性疾病,一般多見于正氣充足的病人,病情短,愈后好,對正氣影響不大,適當注意飲食清淡就行,無需特別調養。例如一般的感冒發燒,病好之后注意休息,適當補充營養就好了,無需小題大做。
如果得的是急性、感染性、傳染性疾病,這些病大多起病急、變化快、病情多重,其病程中多伴高熱,可生風動血、耗氣傷陰。“在這些疾病的后期應以清余熱、調理脾胃、益氣養陰為主,適宜進食如蘆根、白茅根、百合、麥冬、石斛、太子參、五爪龍、魚腥草、馬齒莧、馬蹄、藕、梨、絲瓜、黃瓜等。”唐梁指出。
對于腫瘤,中醫提倡帶瘤生存。“調理要結合邪正盛衰在攻補間權衡。腫瘤放療后耗傷氣陰者可參考上述調養法,切不可溫燥太過或滋膩太過。”
慢性咽炎、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急性發作后期或緩解期,多用茯苓、陳皮、橘紅、南北杏、太子參、沙參、百合、蓮子、芡實等以健運脾胃、化痰益氣為主;有腎虛表現者還要補腎納氣,可用蟲草、核桃、蛤蚧。慢性咳喘類疾病切記太早進行滋補,否則會妨礙脾胃運化,滋生痰濕而加重病情。
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腸病、肝病、膽囊炎等消化系統疾病,一定要注意飲食清淡、適量,不可溫補、辛燥。常用陳皮、茯苓、薏苡仁、白術、扁豆、蓮子、芡實、苦瓜、冬瓜、雞骨草、谷芽、麥芽等。
高血壓、高脂血癥、腦梗塞、腦出血等心腦血管類疾病,中醫多認為同痰淤有關。調理多用田七、丹參、絞股藍、銀杏葉、山楂、洋蔥、黑木耳、芹菜等化痰通絡之品。
規律之二:選擇調養方式還需看用藥情況
生病時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使人體產生不適。最常見的是抗生素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常見腹瀉等,這些在中醫看來屬于“濕重”的表現,著重要調理脾胃。
激素類藥物容易產生陰虛火旺的表現,要滋陰清熱。長期服用滋陰藥容易礙脾,注意服用健運脾胃的藥物、食物。服用溫陽補氣藥容易化火傷陰,注意適當加用清潤之品。解表藥發散耗氣,服多者汗多氣弱,宜用益氣健脾之品收尾。
規律之三: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調養
唐梁強調,辨證施治是中醫的基本原則,根據不同的體質進行調理也是遵循這個原則。如果調補不當,適得其反。
虛者進補要分清氣血陰陽。氣虛者宜黨參、北芪、人參、五爪龍等;陽虛者宜鹿茸、紫河車、枸杞、巴戟天、杜仲、肉蓯蓉等;陰虛者宜花膠、銀耳、燕窩、百合、玉竹、石斛、黑芝麻、北沙參等;血虛者宜當歸、元肉、熟地黃、制何首烏、大棗等。
凡病后調養多以健運脾胃為主,待脾胃功能恢復再進清補之品。調養以粥、湯、蒸品為宜。病后調養也不單是飲食、藥膳,正常的起居作息、心態、情緒也很重要。
唐梁提醒,其實一般日常常見的小病小痛,病后基本是無需刻意進補的。對于慢性病、大病或動過手術的人,如果想通過食療或藥膳調理身體,最好先找中醫辨識體質,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理。
食療推薦
1.后天平補粥
材料:山藥20克,芡實20克,茯苓20克,陳皮3克,大棗5枚,大米100克;
做法:山藥、芡實、茯苓水浸泡30分鐘,和米一同下鍋熬粥;
功效:健脾益氣。適于脾虛便溏者。常吃此粥勝過山珍海味。
2.豬肚糯米飯
材料:枸杞20克,核桃仁4個,龍眼肉20克,陳皮3克,大棗5枚,糯米100克,豬肚一個;
做法:糯米洗凈,把藥材切碎放豬肚中,加水適量,豬肚兩頭用牙簽扎緊,下鍋煮豬肚,至糯米飯熟即可;把豬肚切碎調味同糯米飯一起吃。
功效:補腎填精。適于腎虛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者。濕熱體質,高尿酸、高脂血癥者不宜。(記者 黎蘅 通訊員 陳瑤璇 黃月星)